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臺灣纓口鰍藏品圖,第1張
臺灣纓口鰍藏品圖,第2張
臺灣纓口鰍
  • 藏品記錄
    • 編 目 號:NTMP0002
    • 中文 名稱:臺灣纓口鰍
    • 數 量:1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全長(吻肛長):120
    • 型態特徵:體略呈圓筒形,尾柄部側扁。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。吻鈍圓,口前具吻溝及唇褶;鰓裂略寬,向下延伸可達腹面。口下位,橫裂;口四周有吻鬚及唇褶特化的短鬚,約有11根。下唇側後孔突特仆成疣狀突。體被細小圓鱗,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。側線完全。背鰭基部較短,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,軟條 3(不分枝軟條)+ 7(分枝軟條);臀鰭2(不分枝軟條)+ 5(分枝軟條);腹鰭1(不分枝軟條)+ 7-8(分枝軟條);胸鰭寬大而平展,末端遠離腹鰭;尾鰭凹形。體色變異大,一般為全身暗黃褐色,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;各鰭淡黃褐色,或具有暗色點狀條紋。
  • 採集地理資訊
    • 採集地:臺北坪林
    • 採集日期:1985.05.20
    • 東/西經:E
    • 經度(度/分/秒):121.74°
    • 南/北緯:N
    • 緯度(度/分/秒):24.93°
    • 世界分布:臺灣
    • 台灣分布:北部、中部
  • 物種分類資訊
    • 門名: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
    • 綱名:條鰭魚綱Actinopterygii
    • 亞綱名:新鰭魚亞綱Neopterygii
    • 目名:鯉形目Cypriniformes
    • 科名:爬鰍科Balitoridae
    • 學名:Crossostoma lacustre
    • 命名者:Steindachner
    • 命名年代:1908
    • 中文俗名:鹿仔魚、花貼仔、石貼仔
    • 英文俗名:River loach
    • 大陸名:臺灣纓口鰍
    • 模式種產地:Taiwan
    • 藏品部位:全魚
    • 保存方式:酒精浸液
    • 發育階段:Adult
    • 棲息深度:0
    • 最大體長:15
    • 有毒魚類:
    • 食用魚類:
    • 觀賞魚類:
    • 經濟性:
    • 漁業利用:魚體較小,食用價值低,但其體色花紋富變化,生活習性特殊,或可飼養成觀賞魚。
  • 藏品描述
    • 描述:本種原認定為臺灣特有種,但近來發現存在中國福建水系的同種族群。分布於臺灣北部及西部淡水河至濁水溪間的溪流中、上游流域。
      體略呈圓筒形,尾柄部側扁。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。吻鈍圓,口前具吻溝及唇褶;鰓裂略寬,向下延伸可達腹面。口下位,橫裂;口四周有吻鬚及唇褶特化的短鬚,約有 11 根。下唇側後孔突特仆成疣狀突。體被細小圓鱗,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。側線完全。背鰭基部較短,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,軟條 3 (不分枝軟條) + 7 (分枝軟條);臀鰭 2 (不分枝軟條) + 5 (分枝軟條);腹鰭 1 (不分枝軟條) + 7-8 (分枝軟條);胸鰭寬大而平展,末端遠離腹鰭;尾鰭凹形。體色變異大,一般為全身暗黃褐色,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;各鰭淡黃褐色,或具有暗色點狀條紋。
      生態習性上,為初級淡水魚,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、上游湍急的河段。底棲性,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、腹鰭平貼在石頭上。雜食性,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,以及捕食水生昆蟲、或攝食有機碎屑等為食。

      (本頁面物種資訊引用自邵廣昭,臺灣魚類資料庫,網路電子版,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,取用日期 2022-10-01。)